曾庆松 天涯海角
来源于:曾庆松发布于:2021-09-26 13:09:21
4937 1曾庆松(190-1986)海南球海人。数文家。曾任《南方日报》来通部副主任兼海南记者站结长,有遗著《曾庆松散文特写选》。
天涯海角
天涯海角”这几个字,从很小的时候起,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灵里。那时候,祖母常常给我讲着许多天边的神话,最后总是说,海再宽也该有个尽头,天再大也该有个边。在那个“边和“头”,就是天涯海角了。由于讲的多了,天涯海角便慢慢地给我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。
天有涯,海有角吗?后来长大了,走的地方多了,见识也广了,才知道天是无涯,海也是无角的。可是,在海南岛,确确实实有个名叫“天涯海角”的地方。我们在海南岛鹿回头招待所小住期间,曾约了几位同伴,去访问这慕名已久的名胜古迹。从鹿回头驱车沿着海岸线的柏油路向西南行走,约摸半小时功夫,就到这个傍山临海的“天之涯,海之角”了。
天涯海角地属崖县,位于崖州湾与三亚港之间。现已辟为游览区,凡到海南游览的人多往这儿观光,如由海口经西线过往的旅客,多在此停车歇息,以揽山海之胜。
天涯海角,后面有苍翠的山岭,山上大树参天,红豆遍地。从山上往下走,跨过公路、铁路,则是深邃、湛蓝的大海,就在这山海之间的沙滩上,耸立着无数崔嵬巨石,不知经过多少年代的海潮拍打,风雨侵蚀,那磊磊奇石,已是纵横成趣。石身多呈流线形,顶秃而圆,如蹄骨旁,如复舟,如屏风。如对峙,如亲如床如几,如蹲如踞,可卧,可立,可坐,可依,意态万千,不可名状。进入石林,一眼便可看到在一较大的石壁顶端,刻着“天涯”二字。关于“天涯”二字的来历,传说颇多。有一则传说是,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风尘仆仆地来到这儿时,正见万里蓝天,树高林密,而前面又是一望无涯的大海,海里波浪欢笑,鱼儿欢跳,面对着这样的好山好水心里十分高兴,但又觉得前无去路,感慨万千。于是,举笔在石壁上写了“天涯”二字便回去了。其实这是讹传,苏东坡在海南的三年间,并没有到过崖县,而“天涯二字,是清朝崖州州守程哲写的。从这里再向右前边绕过几块互为犄角的大石,又见耸起与“天涯”石对峙的是个很大的石垒,状如含苞待放的莲花,其中有一块顶端较尖而突出,上面刻着“海角”二个大字。我们从石垒上下来,钻过石隙,拐了个弯,往回走,又见“天涯”那巨石的下方还刻着“海阔天空”四个大字。由于风化剥蚀,作者的署名已看不清了。从这再往左走,在处的沙滩上,一圆形的巨石屹立于潮水中,这石的顶端又凿着南天一柱”四个大字,凛凛然,巍巍然,和那浪花潮水互相辉映,又是一番景色。由于石奇山青、沙白水秀,前来游览的人日多,并留了无数诗文,吟咏风景,凭吊人物,天涯海角便日渐闻名于海内外了。
1961年和1962年郭沫若同志三次游天涯海角时,曾与渔民谈笑曳网,缘藤觅径,登石攀崖,并作诗三首和书写了“天涯海角游览区”7个大字,他的诗和字都已凿在石壁上。其诗词气势雄浑,飘逸婉丽;其笔迹雄厚苍劲,清秀有力,1963年春,陈毅同志游天涯海角时,也写有《满江红》词:
“渡海南巡,直飞到,天涯海角,……喜东风浩荡
海天宽,西风落。”把天涯海角写的多么气势磅礴呵!
朋友,如果你置身于这儿,能有天涯的感觉吗?不过,在过去是会有的。所谓天涯,顾名思义,指天边,极远的地方而已。在古代,一提起天涯,人们自然联想起那遥远而又遥远的去处,心情是悲切的。“相去万余里.各在天一涯”,“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”,就是这种心情的写照。海南岛远离中原,峰叠海阔,水远山长,是历代封建王朝流放政敌的地方。“一去一万里”,“飞鸟犹是半年程”,被贬的文武官臣到此,当然就感到如到了天之涯海之角了。今天,时代不同了,天涯海角也算不了偏僻的地方。公路、铁路平行而过,海港、机场也离这儿不远。我们来的时候,正是农历岁底,在祖国的北方正是雪花纷飞的时节。但是,眼前这里,海南岛的天涯公社,社员们正穿着单衣,甚至光着膀子,在高山上收木薯,在山坡上种玉米,在水田里插秧耘田,放眼看去,却是一片绿水滢滢,新秧芊芊,嫩翠迎人。
放眼海洋,只见大海无边,象戈壁一样浩瀚,象碧空一样深邃。远处,水天相接,渔舟帆影,出没其间。近处,潮水哗哗地拍打着沙滩,下钩的渔船,三三五五,如点缀在画中,寂然不动。岸上有一二百渔民正拉“长网”,只听得一位渔民领头唤起号子,大伙便一声声地跟着唤,一步步地往上拉,其声粗犷,其势磅薄,听呵!
齐心拉哪,嘿哟!
鱼满仓那,嘿哟!
看着那渔帆绿水,和那云彩溶在一起的蓝天,听着那海潮的呼啸,归鸟的鸣叫,和那激动人心的号子声,我思绪万千,心潮翻涌,不禁轻轻地吟咏着叶帅20年前到海南视察时写下的词章:
南海浮珠历万古,阅尽沧桑,挺作南天柱。
五指峰高人宿露,当年割据红区固。
旧是东坡留句处,椰树凌霄,扫尽长空雾
海角天涯今异古,丰收处处秧歌鼓。
(1979年3月)